宝妈育儿常识网 生活百科内容页

删诗说名词解释

发表于3天前 生活百科

“删诗说”是关于《诗经》编订过程的一种重要说法,以下为你详细解释: 提出者及观点内容 “删诗说”由汉代司马迁在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提出,他认为,古代流传下来的诗原有三千多篇,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,由于年代久远且历经战乱,诗篇散失不全。

孔子为了教学需要,对这些诗歌进行了整理和筛选,他“去其重,取可施于礼义”,最终选定了三百零五篇,形成了流传至今的《诗经》。

后世争议 这一说法在历史上引发了诸多争议: 支持观点:一些学者赞同司马迁的观点,认为孔子有着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地位,并且十分重视诗教,有动机和能力对古代诗歌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删定工作。

而且《论语》中也有孔子对诗歌发表评论和整理的相关记载,侧面印证了孔子与《诗经》编订之间的关联。

反对观点:许多学者对此持有怀疑态度。

比如唐代的孔颖达指出,在孔子之前,已经有一些文献引用过与今本《诗经》相同的诗句,说明当时《诗经》的篇章数目和基本面貌已大致成型,并非由孔子重新删定。

另外,从《诗经》的内容来看,其中包含了不少不符合儒家“礼义”标准的作品,如果真是孔子严格删选,这些内容似乎不应留存。

尽管“删诗说”存在争议,但它在《诗经》研究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,引发了历代学者对《诗经》编订过程的深入探讨,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 。

 

再来一篇
猜你喜欢